我忘了是什麼時候讀到《巴別塔》這個故事,但是來了美國之後,常常想起這個故事。
《巴別塔》出自聖經創世記第11章第19節。故事內容敘述古老時代的人類,說的都是同一種語言。那時候的人們互相之間溝通一點問題都沒有。有一天,突然有人起意說要建造一座通天高塔,他們想上天去看看上帝是不是真的存在。因為大家說的都是同一種語言,很快地同意的同意,不同意的也被說服了;蓋通天高塔的計畫也因為溝通上毫無問題,所以工程進行的速度非常地快。但是,通天高塔快完工的某天,上帝為了懲罰這群不相信上帝存在的人們,所以打下一道閃電,把這座通天高塔劈毀,同時,人們的口音也在一夜之間全變了。因為無法互相溝通,所以人類分散世界各地,開始說著不同的語言,過著不同的生活。
在美國這段日子,語言是讓我感觸良多的事情之一。
有時候,心裡的感受或想法,即使用我的母語中文也無法確切的表達出來。
在一番搜腸刮肚,好不容易找到勉強合適的字詞之後,我如何能確保對方能完整無誤的接受到我透過話語想傳達的心意? 我如何能確定對方能明白我使用的每個字詞,其所要傳達的,無形的想法和感受? 如果連我在使用中文的時候,都帶有這份疑慮,當我在使用英文的時候,又如何能不擔心?
來了美國之後,認識了不少從各個國家來這裡學英文的學生,我們用著自己不是自己的語言,努力地溝通。一般生活上的對話雖然是沒有太大的問題,可是一旦要更進一步的時候,這份擔憂總是讓我十分的沮喪。我想傳達的訊息,在經過語言的不熟識和文化上的隔閡等重重考驗之後,是否還能完整地透過語言傳達出去? 至於對方能否正確無誤地接收我的心意和感受,我已經是連想都不敢想了。
一想到這裡,總是讓我感到十分地悲哀...
Thursday, March 26, 2009
Saturday, March 21, 2009
Made in Taiwan
朋友說她後來還是買了dell 的電腦,我在電話那頭說:Why didn't you buy Acer? It is made in Taiwan!
說完電話,回到老闆的辦公室,老闆笑笑地說:your friend didn't buy Taiwan's product?
還在台灣的時候,我從來不覺得身為台灣人有什麼好值得驕傲的...
台灣又髒又小,又亂又吵;政治人物一個比一個爛,打開電視到處都是政客亂噴口水的嘴臉;夏天熱得要死,也不太敢亂開冷氣,因為電費爆貴;氣象報告一說颱風要來,就可以預想到接下來豪雨連連,黃色的汙水淹得到處都是,然後又要開始煩惱停水,菜價上漲...
可是來了美國,我開始懷念台灣充沛的生命力。
台灣辦事效率比美國高太多了;晚上不管幾點無聊都還有地方可以去,肚子餓都還有東西可以買來吃;台灣小,但是去到哪一個地方都不太需要花太多時間在開車上;到處都有方便生活的好鄰居...
來了美國之後,對於任何有台灣的東西都有一種莫名的衝動。
台灣同學會會費 $8,好! 當然沒問題! 一定要支持台灣同學會,即使不去參加聚會,也要提供金錢上的支持。Patriot memory stick,好! 一定要買! 因為是台灣做的。台灣人需要幫忙,好! 一定幫! 怎麼樣都會擠出時間來幫忙。
前年去Long Beach 的 dragon boat festival,看到台北市警察局的旗子,還開心地幫旗子拍了張照。路上看到 Giant 的腳踏車,總不忘跟身邊不是台灣的朋友說: that's from Taiwan! 收到中山大學華語中心的 email 說希望我可以幫他們華語中心宣傳,馬上把他們的宣傳手冊印出來公佈在 lab 裡;學姐要我貼師大的海報,我也把它們貼在 lab 正中間的牆上,這樣在 lab 裡用電腦的學生,不管坐在哪裡,都看得到;去年暑假去銘傳學中文回來的學生,看到他們開心地說台灣好玩,心裡也覺得很高興;聽到學生說喜歡繁體字,也不忘補充說,現在只有台灣還在用繁體字;有學生問說去哪裡學中文好,馬上說當然是台灣,然後列舉許多去台灣學中文的好處;被問到 Are you Chinese? 的時候,雖然會說: Yes, I am Chinese,但是總不忘再補充說,but I am from Taiwan。收到從台灣寄來的零食,或是在大華買到台灣的東西,總是會分給這裡的人,如果他們說好吃,我會很開心。
我也不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,但是總會覺得,自己是台灣來的,不管在工作上或待人接物上都不能丟台灣的臉。
我希望我在這裡認識的人,如果有機會跟別人說到台灣,會說:雖然我沒去過台灣,但是我認識 x 個台灣來的人,人還不錯。
當然,如果可以讓別人想到台灣去看看,那是更好的,就好像我認識Claire以後,常常想說,以後有機會我一定要去韓國看看,我要去看看Claire的城市,Deagu,我想看看那是什麼樣的城市,可以培育出讓我曾經那麼喜歡的人。
我非常贊同近幾年政府所提倡的軟實力。的確,台灣這個小地方,能跟別的國家比什麼呢? 但是台灣強韌的生命力,充沛的活力,台灣人的熱情友好,中國文化傳承到了台灣,台灣這個海島上也孕育出自己獨特的台灣文化,我也相信台灣的科技品質,台灣生產的東西有品質上的保證。
要讓台灣走向全世界,要讓全世界知道台灣的好,真的,只要有心,人人都可以拼外交!
說完電話,回到老闆的辦公室,老闆笑笑地說:your friend didn't buy Taiwan's product?
還在台灣的時候,我從來不覺得身為台灣人有什麼好值得驕傲的...
台灣又髒又小,又亂又吵;政治人物一個比一個爛,打開電視到處都是政客亂噴口水的嘴臉;夏天熱得要死,也不太敢亂開冷氣,因為電費爆貴;氣象報告一說颱風要來,就可以預想到接下來豪雨連連,黃色的汙水淹得到處都是,然後又要開始煩惱停水,菜價上漲...
可是來了美國,我開始懷念台灣充沛的生命力。
台灣辦事效率比美國高太多了;晚上不管幾點無聊都還有地方可以去,肚子餓都還有東西可以買來吃;台灣小,但是去到哪一個地方都不太需要花太多時間在開車上;到處都有方便生活的好鄰居...
來了美國之後,對於任何有台灣的東西都有一種莫名的衝動。
台灣同學會會費 $8,好! 當然沒問題! 一定要支持台灣同學會,即使不去參加聚會,也要提供金錢上的支持。Patriot memory stick,好! 一定要買! 因為是台灣做的。台灣人需要幫忙,好! 一定幫! 怎麼樣都會擠出時間來幫忙。
前年去Long Beach 的 dragon boat festival,看到台北市警察局的旗子,還開心地幫旗子拍了張照。路上看到 Giant 的腳踏車,總不忘跟身邊不是台灣的朋友說: that's from Taiwan! 收到中山大學華語中心的 email 說希望我可以幫他們華語中心宣傳,馬上把他們的宣傳手冊印出來公佈在 lab 裡;學姐要我貼師大的海報,我也把它們貼在 lab 正中間的牆上,這樣在 lab 裡用電腦的學生,不管坐在哪裡,都看得到;去年暑假去銘傳學中文回來的學生,看到他們開心地說台灣好玩,心裡也覺得很高興;聽到學生說喜歡繁體字,也不忘補充說,現在只有台灣還在用繁體字;有學生問說去哪裡學中文好,馬上說當然是台灣,然後列舉許多去台灣學中文的好處;被問到 Are you Chinese? 的時候,雖然會說: Yes, I am Chinese,但是總不忘再補充說,but I am from Taiwan。收到從台灣寄來的零食,或是在大華買到台灣的東西,總是會分給這裡的人,如果他們說好吃,我會很開心。
我也不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,但是總會覺得,自己是台灣來的,不管在工作上或待人接物上都不能丟台灣的臉。
我希望我在這裡認識的人,如果有機會跟別人說到台灣,會說:雖然我沒去過台灣,但是我認識 x 個台灣來的人,人還不錯。
當然,如果可以讓別人想到台灣去看看,那是更好的,就好像我認識Claire以後,常常想說,以後有機會我一定要去韓國看看,我要去看看Claire的城市,Deagu,我想看看那是什麼樣的城市,可以培育出讓我曾經那麼喜歡的人。
我非常贊同近幾年政府所提倡的軟實力。的確,台灣這個小地方,能跟別的國家比什麼呢? 但是台灣強韌的生命力,充沛的活力,台灣人的熱情友好,中國文化傳承到了台灣,台灣這個海島上也孕育出自己獨特的台灣文化,我也相信台灣的科技品質,台灣生產的東西有品質上的保證。
要讓台灣走向全世界,要讓全世界知道台灣的好,真的,只要有心,人人都可以拼外交!
Thursday, March 5, 2009
翻譯‧ Fanyi
我從來沒意識到我的名字會跟翻譯有一點關係。當然,除了大學的時候唸的是翻譯系之外,我沒想到對在CSULB學中文的美國學生來說,我的名字變成 "中文的tone" 很重要的例子之一。
已經不只一個老師跟我說,當她教到 "翻譯(fan1yi4)" 這個字的時候,常來lab的學生會想到我的名字。有一次在學校遇到瘟神的時候,她還問我說:「你爸媽當初幫你取這個名字的時候,就知道你以後會唸翻譯系嗎?」我笑了。
但是其實,我非常討厭做翻譯。不過與其說是討厭,不如說是害怕。
第一次發現譯者的重要性,是在迷上村上春樹的小說之後。
村上春樹的小說,在台灣一向都是由賴明珠翻譯。
我向來都不太注意譯者,直到有一次,我讀完一本村上春樹的小說之後,突然覺得那本小說,不是那麼的村上春樹,我有點失望,但是並沒有太放在心上。直到把書排進書架之後,我才發現那本不那麼村上春樹的小說,譯者竟然不是賴明珠! 當下,我突然開始懷疑,究竟我喜歡的是村上春樹的文筆,還是賴明珠的翻譯?!這個問題逐漸變成我的夢靨,在我做翻譯的時候,它便有如鬼魅一般,無時無刻纏繞在我心頭...
翻譯,從此成為我的恐懼... 我常常想,那些讀了我的翻譯的人,在某種程度上會不會受到我的誤導,而讓他們得不到作者想要傳達的意思? 那些讀了我的翻譯的人,在他的人生的某一個點,會不會就被導向另一個方向去了呢?
或許是我想太多了。
但是,在我需要錢的時候,翻譯卻又是我唯一可以賺點錢餬口的工作。
一想到這裡,就會讓我感到十分悲哀...
Sunday, March 1, 2009
我愛你? I love you?
剛過的那個星期五,在和泰瑞教授交換語言的時候,我們聊到說髒話的事。
我也記不得為什麼會聊到這件事,那時候好像說到之前我跟同事討論過應不應該教學生中文髒話。
同事說當然是不要教學生髒話,因為那些死大學生都會自以為很厲害,然後到處用中文髒話罵人,還沾沾自喜。但是我覺得,我教學生中文髒話的原因是,要他們會保護自己,當他們到中國或台灣等說中文的地方時,聽到別人用髒話罵他們時,他們要能聽懂,要嘛就用髒話罵回去,要嘛就趕快跑。所以我在教學生中文髒話之前,總是再三重申,今天教他們中文髒話的原因,不是讓你或你們到處罵人,而是要你或你們聽懂別人在對你或你們罵髒話的時候,那也就是你或你們知道那是該保護自己的時候了。
泰瑞教授就說,她的一些香港朋友都很習慣用英文罵髒話。因為那不是他們的母語,所以對他們來說並沒有太大的感覺,他們很輕易就可以說出口。可是對她來說,她有時候會覺得不太好。畢竟聽在她的耳裡,她對英文的感受比較深。
我非常同意泰瑞教授說的話。就好像 "我愛妳" 和 "I love you"。不過說實在的,這三個字不論是中文還是英文,我還是無法輕易說出口。但是,如果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,比如說,被人用槍指著頭之類的,我想我還是選擇說 "I love you" 。因為 "我愛妳" 三個中文字,對我來說,太沉重。那跟殺人放火一樣,是要負責的。就連聽在耳裡,我都會覺得有種地動天搖的感覺。
我記得剛來美國的第一個學期,我跟那時候的台灣室友討論過接近的話題。只是那時候我對於美國人太過頻繁的使用 I love you 這個句子感到非常不適應。或許是我太過害羞以及保守,但我常想,等到你真的是 I love you 的時候,這個句子所承載的意義,是否還具有撼動人心的力量呢?
我還是懷疑。
但也許也是因為我太把這件事當一回事了。
I love you / 我愛妳。
我也記不得為什麼會聊到這件事,那時候好像說到之前我跟同事討論過應不應該教學生中文髒話。
同事說當然是不要教學生髒話,因為那些死大學生都會自以為很厲害,然後到處用中文髒話罵人,還沾沾自喜。但是我覺得,我教學生中文髒話的原因是,要他們會保護自己,當他們到中國或台灣等說中文的地方時,聽到別人用髒話罵他們時,他們要能聽懂,要嘛就用髒話罵回去,要嘛就趕快跑。所以我在教學生中文髒話之前,總是再三重申,今天教他們中文髒話的原因,不是讓你或你們到處罵人,而是要你或你們聽懂別人在對你或你們罵髒話的時候,那也就是你或你們知道那是該保護自己的時候了。
泰瑞教授就說,她的一些香港朋友都很習慣用英文罵髒話。因為那不是他們的母語,所以對他們來說並沒有太大的感覺,他們很輕易就可以說出口。可是對她來說,她有時候會覺得不太好。畢竟聽在她的耳裡,她對英文的感受比較深。
我非常同意泰瑞教授說的話。就好像 "我愛妳" 和 "I love you"。不過說實在的,這三個字不論是中文還是英文,我還是無法輕易說出口。但是,如果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,比如說,被人用槍指著頭之類的,我想我還是選擇說 "I love you" 。因為 "我愛妳" 三個中文字,對我來說,太沉重。那跟殺人放火一樣,是要負責的。就連聽在耳裡,我都會覺得有種地動天搖的感覺。
我記得剛來美國的第一個學期,我跟那時候的台灣室友討論過接近的話題。只是那時候我對於美國人太過頻繁的使用 I love you 這個句子感到非常不適應。或許是我太過害羞以及保守,但我常想,等到你真的是 I love you 的時候,這個句子所承載的意義,是否還具有撼動人心的力量呢?
我還是懷疑。
但也許也是因為我太把這件事當一回事了。
I love you / 我愛妳。
Subscribe to:
Posts (Atom)